Sunday, May 15, 2005

看電影

Emir Kusturica。
拉丁區一家戲院Le Champo在辦他的影展,「前」「南斯拉夫」導演,有中譯名庫斯杜利卡。說「前」,因此時的南斯拉夫已不同於彼時之南斯拉夫,而且現在他住在美國,說英文。最近課業有點忙,私人玩樂時間不足,我只挑了兩部片子,應是最出色的兩部,《流浪者之歌》(Le temps des gitans, 1989)和《地下社會》(Underground, 1995)。飽滿成熟,令人嘆為觀止。《地下社會》還有一個五小時版本,想來是沒機會在戲院看的,一定要找影碟。
南歐導演,我亦愛希臘的Theo Angelopoulos (有中譯安哲羅普洛斯)。K跟A是如此的相像(主題、對生命的沉思、詩意),又如此的不同(技巧、影像、音樂)。關於人,命運,巴爾幹半島。
A都快80歲了,還在拍電影,仍然神采飽滿。K仍盛年,以後還會拍出甚麼來?正巧,今年康城影展,他任評審團主席,近日在電視上常看見他。

看電影。
等待要看的片子,包括Gus Van Sant 拍的Kurt Cobain生命最後階段的故事《Last Days》,現正在康城影展角逐大獎,巴黎的戲院上周六已開始公映。影展完後,該會有一些新片子,如Wim Wenders的新作。月尾,拉丁區一家藝術戲院要放賈樟柯的《世界》。還有講非洲盧安達屠殺的《Hotel Rwanda》,台灣友人R強烈推薦,但補充說這片子非常沉重,看完後坐在椅子上好久不能站起來。然後還有一些零星的影展,五月差不多了。

沉默。
看《地下社會》,朋友M也來看,又帶了一個挪威同學A,排隊入場前不停說話,見我不大搭理,以為我在生甚麼悶氣。其實我只是不想說話,只是想安靜地等待這場電影。有時候,如果觀影是神聖的,沉默就是最好的入場儀式。看完後,她們說要去喝咖啡,我沒去,獨自走路回家,看完這麼一部電影,我需要沉默的空間。應該說,我還沒抽離,還沉浸在電影的語言與情緒裡,還想慢慢回想片中的一些片段。我不能像一些人那樣,看完一個作品,馬上可以滔滔不絕,討論、定義或解構。有些感受,一旦化作言語,就消散無影了。看電影,我其實蠻喜歡一個人,或者跟最親密的人,即是熟絡得可以把對方當作不存在那種。這樣我才能在暗室裡不受干擾地沉溺於那短暫卻永恆的光影世界。

4 Comments:

Blogger 208/209 said...

208: 還是想談蔡明亮,但又不是真的談蔡明亮。

209: 是這樣的,為著功課的緣故,本周末終於有機會看帕索里尼的Salo。教授千叮萬囑我們要先看BFI(British Film Institute)出版的film critics作好心理準備才好進場,甫打開書即見英國作家Angela Carter的開場白,馬上想起妳曾提起過的韓良露寫<天邊一朵雲>的文章。未有機會看<天邊>,但大約知道題材,想來Carter這段話和韓良露的觀點一致,想到這裡分享一下:

When pornography abandons its quality of existential solitude and moves out of the kitsch area of timeless, placeless fantasy and into the real world, then it loses its function of safety valve. It begins to comment on the reah world.
--Angela Carter

208: 有點害怕Salo,非常期待<天邊>。再談。

17 May, 2005 22:14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如果觀影是神聖的,沉默就是最好的入場儀式。" Yes

"看完這麼一部電影,我需要沉默的空間。" Yes

"有些感受,一旦化作言語,就消散無影了。"
Yes

Please don't blame me for coping your words. I am now speechless.

17 May, 2005 23:28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Ulysse's Gaze 也很好啊。

21 May, 2005 15:13  
Blogger ningville said...

208/209:謝謝分享。我喜歡Carter用的solitude這個字。

Male, Phoebe:謝謝你們喜歡”沉默”。

梁:A這部片我愛死了。真正大師之作。

21 May, 2005 23:25  

Post a Comment

<< Home